close

退休點滴:我家的落番故事

 

哈哈哈,阿公教孫,一時教不完啦. 

上圖2011年暑假小多高中畢業,到阿公在印尼峇淡的造船廠,聽阿公說船與人的精彩故事;下圖美國德州奧斯汀,UT- Austin校園一景,這是小多姊夫港元的母校,人文薈萃.

遠眺校園行政大樓,上頭鑲著大自勉勵學子,.    

我家的落番故事 

「落番」是什麼?這詞兒金門人常掛在嘴上,金門號稱「僑鄉」,幾乎家家都有親族在海外,從以前到現在,都稱那些到海外奮鬥的親人是「出洋」,或「落番」。「番」是異邦,並無貶抑之意。

金門因土地貧瘠,民生艱困,為謀更好出路,改善家庭經濟,數百年來許多先民便從金門坐船到廈門,再輾轉到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等地闖蕩天下,早期金門人稱經由這條海路離鄉叫「出洋」,也叫「落番」

「落番」是條血淚斑斑的辛酸路,早年,一「出洋」離鄉,生離幾乎就等於死別!登船遠行,在航程中,若有人生病,就被丟入海活活淹死,以免連累同船鄉親;經數十日的海上漂泊,有幸遠度惡水、終抵南洋,在異邦打工、做「苦力」,艱辛度日,因意外、因疾病而亡故者更多,只是鄉關迢迢,舉目無親,誰人垂憐!因此,金門人就流傳著「六亡三在一回頭」的俗諺,意即赴南洋謀生者十人當中有六個客死異鄉,三個能在當地落地生根,只有一個回歸故里。「落番」之路,崎嶇難行,生死難卜,處處是生命的挑戰,如今聽來,倍覺辛酸。

當然,「落番」是個冒險犯難的人生重大抉擇,但為改善家計,也只好毅然決然踏上此途。「六亡三在一回頭」,那些個到達番邦存活者,都是咬緊牙努力工作寄僑匯返家,有人在外奮鬥有成,甚至能夠榮歸故鄉,起造洋樓,庇蔭家族,光宗耀祖,那就是祖上有德,無限感恩了。

我家公公也是年少就「落番」到南洋,白手起家創業有成。我常聽公公講故事,家族高叔祖良踏公、良研公,也都是出洋奮鬥,在印尼蘇門達臘島上的石叻班讓(Selat Panjang)謀生創業,其墓地至今仍在當地,其後裔親族也都僑居印尼各地。按家族「…良、熙、卓、章、奕、獻、和…」的昭穆排序,我們是高叔祖良踏公、良研公的五世孫,現在翻修過的金門舊雙落老宅子,就是兩位高叔祖兄弟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寄錢回來買地起造的呢。所以,這麼說來,我們家族子弟血液裡可都流著「落番」的冒險因子,至少這200年來,沒有中斷過!

就我所知,公公兄弟四人,兒孫在國內的各在金門、台北、桃園、台中、高雄發展,海外則在新加坡與印尼雅加達、峇淡;公公五個姊姊,也就是我們的姑姑,出嫁後定居於新加坡、馬來西亞新山、對岸廈門、金門與台灣,所以我們的表兄弟姊妹散居星、馬、印、台與大陸,真是名符其實的「四海之內皆兄弟」。

目前我們家大寶女兒留美近十年,明年畢業後大約也是滯美不歸,留下來就業的機會大,美國可算是我們家一個落腳點;我家爸比是國中畢業16歲來台,上高中、讀官校,在台北成家立業,迄今投身軍旅四十載,駐台的時間遠超過金門的童年歲月,台北當然是我們家的重鎮;而公公年少出洋,在印尼闖蕩天下,現在先生的弟弟妹妹接掌家族營生,長駐新加坡與印尼,我們彼此間往來密切,星印自然也是我們家庭聚會、停駐的重鎮所在,逢年過節做壽慶賀,一定是跟著老人家跑的啦。至於老家金門呢?我們三代都「落番」,出洋到星印與台美,故鄉迢遠,將來孩子們還是要「飲水思源」知道自己的根源在哪兒,所以,我們回去蓋個洋樓吧!以後大家返鄉就多個「自家落番的新故事」可以述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小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