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點滴:從忠臣孝子讀書耕田,看座右銘

IMG_0630

五月初在華府,到Georgetown University走走,看那藍白色怒放的洋牽牛花,一如燦爛人生.(上)

大學邊上宿舍成排小房子也是色彩繽紛,頗有人生就該盡情盡興精彩活一番的味道.(中)

IMG_0628

大學裡的建築古樸的花崗岩典雅厚實又像人生態度的誠謹般,與新校舍融合並存.(下) 

IMG_0598   

從忠臣孝子讀書耕田,看座右銘

作一個半老的退休老兒,我常自省,教書30多年,總期許學生正派做人、積極進取、認真負責,到底有何座右銘可簡要提示?自己又做到了多少?或許「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可以算得上我的座右銘吧

我們常感嘆:「做事容易,做人難!」確實,自個兒能把一件事努力做好容易,一旦牽涉到他人,或需與人協調合作,可就不容易了。

年輕時在職場拚搏,工作上有上司有同事有下屬共事,更有職場倫理與規範要遵守,工作不單是做事,做人更不容忽視。如今「退休我最大」,退除役官兵榮民弟兄就是天王老子也不怕、不再有長官的老大,可我雖退休,實則還幫忙學校作義工,非關名與利、非關酬償與倫理,純屬人情世故、老朋友情義相挺,兼課之餘代筆撰稿忙忙碌碌,自認還堪負荷,四月底來美前在家趕工好一陣子,忙完大大吁了口氣,自覺輕鬆不少,不料卻被孩子們「指責」不該「艱苦自己、輕鬆別人」累壞了自己。唉,能忙是福,有能力為人忙更是福,我清楚自己,量力而為,畢竟容人、助人就是福份啊。

每個人生階段各有不同的角色與任務,看到年輕一輩積極奮發、努力上進,經營事業與家庭,追求更大發展與進步,雖有困頓、有勞累、有衝撞、甚或偶有牢騷與怨尤,但皆可理解、給予鼓勵,趁著黃金年華,少壯不衝刺,更待何時?當日頭西斜,人生階段性任務既已完成,奉獻社會數十載後,就可退隱、讓位於後進、享受銀髮歲月,孩子看我退休在家養老,卻仍奔忙於世道,自是無法理解,其實我也自己思索:究竟人生要追尋什麼?又要傳承什麼?當了30多年老師,我能教給學生與自己孩子的是什麼?

中華文化道統浩瀚淵博,我不敢奢言如聖賢大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個升斗小民、凡夫俗子的匹夫村婦,只能敬謹本分、圖一己之私福壽康泰、喜樂常在,居家敬天法祖、依循「天命」、跟著祖宗學習吧。若要說個大話,就期許承續儒道佛的文化道統,勤耕著華夏文化的心田,在「本心」上用功夫,在「本性」上求收穫。看!門聯上寫著「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世無為但率真」,廳堂上,供著祖先牌位,供著天地君親師,供著觀音大士,供著土地公、土地婆,日日提醒著「佛力永扶家安宅吉,祖宗長祐子孝孫賢」、「福德福由德,正神正是神」;藉由禮拜神明,祭祀祖先,敬畏天地,這就是我們世世代代遵循的「做人以誠,做事以勤」,我們所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依託之所在吧。

以前在學校給學生畢業贈言,我喜歡拿自己的座右銘與生共勉: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印象裡這是紀曉嵐的一副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忠是「盡己之心」,忠臣就是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不管是農工商都要「正派經營,盡己之心」,孝子則是要做對家庭有責任的人,百善孝為先;「兩件事讀書耕田」,能夠好好讀書、虛心受教、終身學習,必可受用一生,也是一生的享受,耕田就是指認真工作,自立自強、深耕勤耘就能一輩子有飯吃、樂在其中矣。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人生一世,心正而忠,孝悌為先,剩下的,就是讀書耕田了。這樣的人生有付出、有享受,心安理得、俯仰無愧、自在開懷,若真有缺憾就還諸天地吧。我希望自己退休還有點「剩餘價值」時,還可以做點事幫助人,所以「為人作嫁」寫幾個字兒,能力所及,孩子們就再別計較老媽當傻子了吧。畢竟這也是「盡己之心」哪。自己看自己,心理平衡比較重要,別太在意他人眼光。

 好久以前,大學同學曾寄則小故事來與我分享,是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我看了頗有感觸。故事是這樣說的:

美國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他們向參與實驗的志願者宣稱,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

首先,每位志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怵目驚心的傷痕。

然後,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關鍵的是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

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接著,對此毫不知情的志願者,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

規定的觀察時間完畢,返回的志願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

可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無二致,什麼也沒有不同;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原來,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同時,這個實驗也從側面驗證了一句西方格言:「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嗎?

一個從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個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一個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一個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剔的眼光……。我們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會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這實驗推論,與蘇東坡和佛印的小故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人是佛是屎,就存乎自己的心啊。

如此看來,一個人若是長期抱怨自己的處境冷漠、不公、缺少陽光,那就說明:真正出問題的,正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他對自我的認知出了偏差。這個時候,需要改變的,正是自己的內心;而內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處境必然隨之好轉。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我就是這麼看、這麼想、這麼自我省察的。俯仰無愧,自在開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小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