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眷生活:孩子不要認錯爹!
工作中的爸比:阿兵哥重砲射擊與部隊校閱。/軍聞社照片
孩子不要認錯爹!
很多人都聽過類似的眷村笑話:阿兵哥爸爸身羈軍旅,常駐外島,好久才回家一趟,忽然間,見到陌生人闖進家門的稚兒放聲大喊:「媽媽,有個叔叔找你!」還有更尷尬的,孩子很久沒見到父親,思念父親卻不識爹爹真面目,見到穿軍服的個個都喊:「爸爸!」這是許多軍眷家庭常有的真實經驗,暗藏幾分辛酸與無奈,爸爸在外衛國保家,回家時要如何讓孩子不會認錯爹呢?這我可是有秘訣的:多元記憶與親友活動。
當孩子還在嬰兒時期,牙牙學語時先教「把拔」,唇音容易發,容易學,爸爸在家當然對著本尊喊,人像與稱呼合一,寶寶與「把拔」實體接觸,記憶連結強固,學習效果快又好;如果本尊不在身邊,可以拿出照片來指認,一二歲的幼兒已經可以喊出全家人的稱呼,爸爸當然不要缺席,「把拔在哪兒?」看圖認人也可有記憶連結,當爸爸回家時,腦中舊印象與新對象經驗結合,有如插頭一接線,馬上亮燈通電,錯不了的。
我家大寶10個月大剛學說話,第一個會喊的就是「拔」,她最愛連續呼叫「把拔、把拔」,說得嘴角全是泡泡,而且還因長牙邊流口水邊喊「拔」,但縱使當年她爹久久才回家一趟,她從沒錯喊他人、認錯爹,這可是很令人驕傲的紀錄呢。當孩子再大一些,會認人、會說話,甚至上幼稚園以後,藉著看照片、講電話,從視聽接觸去認識爸爸,有視覺與聽覺的多元記憶,更不會認錯爸爸的。況且,家裡處處有爸爸的書籍收藏、爸爸的衣服鞋襪、爸爸的獎章照片,滿屋子都有爸爸的味道在身邊圍繞,怎會認錯爹呢?
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帶著他參加親族聚會、家族活動,去認識很多親族長輩、姑姨舅妗、堂表兄妹,從親戚中去認識親族,也辨識爸爸,找到自我定位。更重要的是,我們帶著孩子參與爸媽的同學會或同仁會,在這些屬於爸爸的阿兵哥聚會場合,不論是同期同學或工作單位的懇親、眷探、聯歡,許多叔叔伯伯爺爺,和爸爸穿同樣軍服、聊類似話題、有相同口頭禪的一群又一群人當中,孩子可以認識爸爸更深入、更清晰,因為「參數」大、混淆的「選項」多,答案卻是萬中只取一,爸爸的形象當然更穩固啦。
從小到大,我家三個孩子一直是阿兵哥聚會的固定班底,每年年中、歲末或生日聚餐、特殊節慶,我們總是攜家帶眷、一同出席,各家的孩子也相互結識交流,一年年長大,隨著成長軌跡追進度,大家彼此關心,這是很美好的成長記憶。只是後來小孩都變大人了,阿兵哥聚會的跟班就逐年稀少了;當各家孩子還念小學時,小朋友很多、很熱鬧,上中學就少了一些,偶有缺席者,到了大學階段,常常參加者只剩少數幾家,我們家孩子就會抱怨找不到伴,只能跟老人家交流,但他們也都成了長輩眼中的乖寶寶,是大家讚譽的「秀異份子」囉。
阿兵哥爸爸少回家,彌補親情的方式就是一回家就全家集體行動,珍惜時間共同參與:阿兵哥聚會扶老攜幼拉著妻小去參加;親友家族活動全員都出席;家庭掃除清潔作家事全家一起動手。就這樣,鞏固了軍人爸爸的家庭地位,也穩穩樹立起孩子心目中爸爸的圖像。你說如此狀況下孩子可能認錯爹?別操心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