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基測真是「機車」啊!

作為一個國三考生的家長,同時也是任教30年的高中老師,陪著小兒子走一趟基測,感覺我們眼前的考試與升學制度實在大有問題!這基測真是「機車」啊!

教改十多年果真一場噩夢!號稱教材鬆綁、師資多元、多元入學的教育大改革,結果是孩子要讀的教材更多,要看的參考書更多、要寫的測驗卷更多,甚至要補習、要請家教,只為了要熟悉基測考試題型。然後,考試依舊如聯考,換湯不換藥,可是計分方式卻改成「量尺分數」,整死大人與小孩!從唸書苦讀以備戰,到應考焦慮煎熬,再到成績揭曉的激盪震撼與懊喪,基測真害人不淺啊。

基測原本設計是要作為檢定用的門檻」,考題簡單偏易,將答對題數化作量尺分數與百分位數等級來檢定孩子們能力的高低而已結果卻被拿來作入學排序的依據就很恐怖了。試想,如同國外的寫作測驗6分滿分,4.5分算高分,3分是及格門檻,如果把它拿來作數十萬人的考試排序、入學依據,怎麼排?根本不能排序呀!基測的設計不能當聯考,結果越改越糊塗,使得競爭過於激烈,人人想爭取高分,因為我們的基測僅錯一題時就差很多分,例如社會錯一題扣五分、國文英文一題扣四分,數學自然一題三分,所以就「逼著」15歲的孩子成了考試機器,一題也不可以大意,一題都不准錯!這壓力可真是太沈重了呀!但是全都答對的孩子,真的就是學的好、能力高嗎?還是只是考試夠「細心」?或是「答題」技巧高而已?

例如英文科一個閱讀題One Thursday morning in Blue Town.……考了個句子All of them were quiet for two minutes.兒子就想多了以為用All of them have been quiet for two minutes.比較恰當,沒注意到前後都用過去式,若用完成式也該是had been,就這樣一題之差在台北就差一兩個學校了!他英文真的不好嗎?那個簡單的量尺分數真能評判出他學習能力的高低嗎?

再看,國文科考一題愛蜜莉.狄格遜的翻譯新詩解讀:我從未見過荒野/我從未見過海洋/然而我知道石南的長相/也知道海浪該是什麼樣子/我從未與上帝說過話/也不曾拜訪過天堂/然而我確定那地點/就像我有一張地圖,問的是這首詩中流露的想法最接近於什麼?親近大自然能夠陶冶心胸/擁有地圖有助於認識新世界/景物之美是藝術無法展現的/信仰可產生堅定的信念?兒子選藉地圖以認識世界,正確答案是信仰產生堅定信念。我知道他不太理解詩人的想法,但選擇正確答案的真的就能力高了嗎?

新詩解讀要從結構、意象、修辭著手,狄格遜的詩分二小節,從我沒見過荒野,但知道荒野中的植物石南的長相;我沒見過海洋,但我也知道海浪的樣子;這第一小節是鋪墊,重點在第二節我沒去過天堂、沒見過上帝,但我確定天堂的位置,好像我有地圖一樣。為什麼?因為我確信,我自己在心裡相信啊。這就是信仰。荒野海洋都是排比的句法,用來鋪陳一個心裡的意念,相信就存在,藉以強化上帝與天堂的信念。

15歲的孩子閱歷不多,無法體悟,我們教他新詩的原則是「反常合道,無理而妙」,所以在意象上荒野與石南、海洋與海浪,都是一致的,而天堂上帝與地圖的意象背後,指的是什麼?當然要經過「轉化」,把抽象的信仰化為具體的地圖,用修辭美化詩的意境。這首詩是很美,很有意義的。但答題時取巧的,一看就會把大自然、景物、地圖全刪去,實在太簡單了。可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目標在哪兒?難道只是要孩子猜答案、選選看罷了?看考場裡有多少孩子真的是因為懂得而答對的?

我想:國中小是國民義務教育當然就是有教無類免費入學、常態編班的國民基礎教育,但國中畢業升高中高職,既是分流教育、選擇教育,就應該要有一套完備的甄選制度來選才甄別。過去有高中聯考,公開公平又簡單,現在改成多元入學,推甄申請入學與登記分發,只是取消了聯考改成基本學力測驗,改用量尺分數更複雜又多爭議。教育部宣布明年的基測每科量尺分數墊高為80分,為何加 20分?而不是30 40分?何不乾脆拉大距離,恢復為100 分制呢?是那些袞袞諸公假學術之尊,拉不下面子嗎?

如果有機會建言的話,我希望高中比照大學入學,第一次基測採級分數,國英數社自五科,用一定的級分數作鑑別,一定的名額由各校自訂標準,鼓勵特殊性向與一般學生申請入學,以減輕孩子升學壓力,第二次測驗則用百分數比照聯考,如此或可兼顧多元與公平,盼能稍稍紓解未來孩子們的苦難。

至於師資培育、課程綱要、設校招生等教育大政與教育規劃,說來就更要讓我執筆〈按鍵〉長嘆不已,先就此打住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小真 的頭像
    王小真

    王小真的天空

    王小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