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6481  

稱呼與偏見,你怎麼稱呼人?

你有綽號或別名嗎?你喜歡別人喊你綽號、你也喊別人綽號嗎?近日在網路上有個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出身的學長稱學戲練功的人為「戲子」,還反覆指稱他們是「戲子的評論」、「戲子的水準」,因而引發京劇圈不少校友不同觀點的留言反應,似乎大家心中都隱隱然有一把火,即將引爆!

  稱戲曲演員「戲子」,是極為不禮貌、不尊重,又欠缺包容心、而且粗暴的一種說話方式。以前人說「戲子無情,婊子無義」,那是充滿貶損與蔑視的仇視語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高爾頓·威拉德·阿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 )(1897-1967),在他的名著《偏見的本質》中說,給人不雅的稱謂(name-calling)是一種「很深的偏見」或是「敵視對方」的表現。

  我們都知道,一個政府主動應用具有貶義的字眼,來稱呼一個國家與民族,史上極為少見。例如以前日本人稱中國人「支那」,我們稱原住民為「山胞」,清朝時還稱他們為「番」,這都是粗暴無禮、不尊重、不禮貌的不雅稱謂。官方不應該使用不雅稱謂對待某一族群或民眾,但在民間,族群或個人之間,貶抑性的稱呼卻屢見不鮮,時有所聞;甚至至親家人之間,也會不經意地就用上不雅稱謂,傷人自尊而不自知。我們常會不自覺地,自以為高人一等,自以為比對方優越,而輕率地在言語稱呼上貶抑他人例如,在台灣,我小時候就曾聽聞有本省人稱呼外省籍同胞為「外省仔」、「外省仔豬」(當然現在也仍有人會使用這種語言暴力);還有閩南人稱客家女性是「客婆仔」……等等。這就和老美稱黑人為「Negro」,南方人稱北方人是「Yankee」沒兩樣,都是充滿嘲謔與歧視意味,十分不可取,我們應該留心誡止禁絕。

德國語言學家烏塔・科瓦斯特霍夫(Uta Quasthoff)曾在《社會偏見與交流》一書中指出:「偏見是在人四到五周歲時開始萌芽的。……根據弗洛依德的理論,社會偏見產生於孩子通過認同父母形成超我的那個階段。」並且,科瓦斯特霍夫指出:「偏見大多不是通過直接接觸產生的,而是間接地通過父母、榜樣、教育者、媒體傳播的經驗形成的。」

曾有心理學家對一群小學五年級的白人孩子做過調查。這些小學生們每天都和班上的中國同學有直接接觸,但是他們對中國人的看法仍然是從父母、電影、故事、漫畫那裡得來的「中國佬」(China Man)式的刻板形象。

這種對於一定的種族、階層、年齡層等社會群體的偏見,就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 科瓦斯特霍夫為刻板印像作出如下定義:「刻板印象是對一定社會群體及作為該群體成員之個人的固定觀點的語言表達。它具有判斷的邏輯形式,而這種判斷是簡單化、概括化而缺乏根據的,是帶有感情價值傾向的,對一個階層的性格與行為方式持肯定或否定的態度。」

看到畢業同學之間因「戲子」一語的辯駁,我十分難過,我們沒有把孩子教好,沒能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與「包容」;殊不知,當你用言語刺激、貶抑對方的同時,不正彰顯自己的粗鄙與無知嗎?我想國家官方應謹慎看待此一課題,社會氛圍的形成,行業族群之間的和睦與尊重,也都要仰仗這個「尊重」與「包容」的心態,自我克制,並付諸行動

我的小孫女兒才一歲半,正牙牙學語,她有一回在視訊裡好奇又戲謔地跟著她媽媽喊阿姨「豬豬」、「豬豬」,一邊笑一邊喊,迭聲不絕,我聽了深深不以為然,連忙予以糾正人與人之間,稱謂是用來拉近距離,彼此問候的,怎能拿來蔑視、貶抑、戲弄對方呢?真的,我們需要和諧的人際關係,絕對不需要帶有偏見與敵視的不雅稱謂

富里東竹稻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小真 的頭像
    王小真

    王小真的天空

    王小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